主办单位:

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
北京市门头沟区监察委员会

今天是2018年04月19日 星期四 09:45:56
信息搜索: 搜索
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
文档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6-14

“亲仁善邻,国之宝也”,出自《左传》,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,是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,也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。据记载,鲁隐公六年,郑庄公的军队攻打陈国,大获全胜。在此之前,郑庄公曾请求与陈国讲和,陈桓公不答应。大臣五父劝谏陈桓公:“亲仁善邻,国之宝也。”意思是,亲近仁义,与邻国友好相处,这是立国的法宝。

关于“亲仁善邻”,《管子》中也有深刻的见解:“明主内行其法度,外行其理义,故邻国亲之,与国信之,有患则邻国忧之,有难则邻国救之。”不同于海洋文明等以夺取他方资源为生存本能的文明,中华文明起源于内陆和农耕,这是一种内敛、防御的文明。它以自给自足、自食其力为生存模式和思维方式,人们坚信,财富生于自己的土壤,而非掠夺他人的土地。为了耕种,世世代代企求的都是稳定与和平,厌恶战争和攻伐。

中国人常说“以和为贵”,这种“和”的精神,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,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;表现于人与人之间,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;表现于国与国之间,是“亲仁善邻”“协和万邦”“万国咸宁”的睦邻友好关系。《论语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冉有、季路作为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,把季氏准备讨伐颛臾一事告诉老师孔子。孔子生气地说:颛臾是我们的邻国,先王让它负责祭祀蒙山,怎么能随便讨伐?面对孔子的诘问,冉有说出了真实想法: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,现在不讨伐,以后可能成为子孙的麻烦。孔子正色道:“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”他指出,远方的人不归服,就修文德教化使他们信服。吸引他们来了,还要让他们安定下来。现在远人不服,你们不去修行仁德,却想通过征伐来解决问题,祸患可能离你们不远了。孔子这番话阐释了亲仁善邻、修文服远的理念。

中国人以“仁”“和”为标准处理内部事务,对待他国和其他民族也是如此。古代中国的陆上、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畅通了亚洲与欧洲、非洲,一路上往来穿梭的是互助的贸易、互通的艺术、互敬的文化、互访的行者,鲜有侵略的兵火、霸道的欺凌。郑和七下西洋,不攻略他族一寸土地,留下的是珍贵的礼物、真挚的友谊,以及即使遭遇了误解与冲突也坚持化干戈为玉帛的宽和气度。中国投注到外部世界的目光和脚步,都是为了沟通世界、和谐发展;中国踏上异国疆域的使者,都是为了传播友善、共创繁荣。哪怕近代以来经历过战争、遭受过侵略,仍然以宽和之心、行和睦之事。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伤害,不仅没有动摇、反而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和平道路的决心。

始终胸怀天下、立己达人,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、为世界谋大同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,独立自主的、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,到改革开放之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,再到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等重要理念、重要倡议,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,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。

镌刻在华夏文明基因里的“亲仁善邻”理念,在新时代展现出天下为公、勇于担当的世界情怀。大道不孤,德必有邻。主张国家不分大小、强弱、贫富,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,倡导构建相互尊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,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,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,走出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、对话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路。越来越大的朋友圈,也给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,也是充满挑战的事业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志同道合是伙伴,求同存异也是伙伴”,“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,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”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当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逆流冲击侵蚀人类进步的根基,当开放还是封闭、拉手还是松手、拆墙还是筑墙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的关键抉择,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,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”,始终是坚定的中国承诺,也是坚实的中国行动。新征程上,坚持开放、不搞封闭,坚持互利共赢、不搞零和博弈,坚持主持公道、伸张正义,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,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"清风门头沟"
微信公众号
信访举报